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申报火热背后落地谜团
政策的驱动下,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的申报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据估算,目前已有超过100个相关项目参与申报。但尚不确定的是,这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将以何种方式落地?
政策的风向
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1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报送“十四五”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在5月30日前报送相关方案至国家能源局电力司。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被定义成为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
其中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涉及区域(省)级、市(县)级、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其概念与综合能源服务的概念非常接近。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认为,综合能源系统建设等同于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
紧张的时间
在此政策要求下,各地相继启动项目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内蒙古(4月11日发文)、陕西(4月20日发文)、安徽(4月27日发文)、辽宁(4月29日发文)、河南(4月29日发文)、甘肃(5月6日发文)、新疆(5月7日发文)、河北(5月11日发文)等八省区发文启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多能互补项目报送工作。
各地发文的背后带来的是各大电力集团和诸多能源项目投资商的紧张布局。
从时间上来看,从各省发文启动项目申报到国家能源局要求的5月30日节点,留给项目方的项目方案准备时间仅一个月左右,而多地对项目方案的要求,则需要达到预可研深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项目预可研报告,时间非常紧张。
好的一面是,在更偏向于电源侧的多能互补项目层面,去年至今,各大发电集团、新能源项目投资商已经开启了一轮“跑马圈地”,争相在西部资源富集区部署多能互补项目,筹备较早的项目,特别是已经先期完成项目预可研的那些项目,具备了现成的申报基础。
但其中更多的项目方则并不具备类似的基础,项目方案的编制要达到预可研报告的深度,需要电力设计院的支持,于是,以中电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设计院为代表的几个主流设计院最近“忙疯了”,每个设计院都接手有数十个项目方案的编制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需要为项目方提供满足申报要求的方案。
这一幕在我国的新能源项目开发历史上似曾相识,在此前多种类型的光伏发电项目、光热示范项目、风电项目申报过程中都曾出现过。
项目落地谜团
但与此前多种类型的新能源项目申报不同的是,此前项目方都知道会有相应的电价政策支持,但此次申报的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在通过评审后,将会获得何种政策支持仍是个问号。
《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具备条件的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但对于关心项目投资收益的投资方而言,建设这样的项目,预期将能获得什么样的收益现在无从知晓。
但事实上,即便没有这项政策,对于项目投资方而言,“十四五”期间也只能去做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这是整个能源市场的趋势。“如果项目被纳入国家规划,或多或少总是会有一定的支持的吧,所以先报了再说吧。”某项目申报方说道。
这代表了绝大多数项目申报方的内心想法,“既然国家在推这个,先参与进来总是没有坏处的,相应的问题会逐渐明确的。”
眼前,项目申报单位更关心的是项目的评审将会以何种方式进行。目前可以确定的流程是,省级发改委会同国家能源局省级监管办、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先期开展评估筛选,再将优选结果报国家能源局。但国家能源局后续将如何评审,目前还没有定论,最终是否由省级发改委来确定项目评选结果,还存在疑问。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将委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等咨询机构开展项目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