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丨以更高标准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 纵深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
12-16
12月15日,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24年能源发展成就,谋划了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2025年能源工作要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01
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亿千瓦以上,占新增装机的85%以上,风电光伏总装机13.5亿千瓦。
提前6年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庄严承诺!
02 03 04 我国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改造升级煤电机组1.8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超过800万千瓦。 05 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超过6000万千瓦,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调度运用持续增强。 06 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和四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26个省(区、市)开展试运行。预计全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约6.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07 08 2024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超过1200万台,95%以上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 09
01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改革为动力、安全充裕为前提、经济可行为基础,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
02 加快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体制机制,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推进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以贯彻实施《能源法》为契机夯实能源法治根基。 03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力争“十四五”能源规划圆满收官。科学谋划编制“十五五”能源规划,坚持全国能源规划“总体一盘棋”理念,统筹推动省级能源规划编制。 04 发挥好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05 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06 加强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管理,持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示范,加强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 07 深化电力领域综合监管,推进能源领域专项监管,确保国家能源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08 完善电力安全治理体系,组织开展电力安全专项监管,做好电力网络安全工作。 09 提升境外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强化能源合作风险防范,加强绿色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液流电池高质量电解液的可再生与高回收
12-12
198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Skyllas-Kazacos提出了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正负极氧化还原使用同种元素钒,电解液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再生,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良好,运行过程中无明显析氢、析氧副反应。当前,液流电池电解液正朝着更高效、经济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众多电解液技术路线中,全钒液流电池的可再生、高回收展现出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态势,循环寿命20000次以上,能量效率可达83%,百MWh级大规模商业化进展,无枝晶等异常反应,且其示范应用也最为广泛且深入。
作为电解液领域的领先者,我们专注于研发和生产盐酸基、硫酸基、混酸基全钒电解液,并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力求在各类电解液产品上实现更高浓度的指标要求。
■ 我司连续化电解生产线
一体化布局针对卡脖子核心原材料,实现成本自主可控,通过短流程制造工艺,"预除杂"与"萃取"协同,实现钒与杂质深度分离,提高产品纯度,减少后续处理,进一步增效、降本、提质。
连续化电解液生产优于传统的间歇法,便于自动化控制,确保参数稳定,提升钒电解液质量,减少杂质和副反应。在生产效率上,避免人为调整温度、投料等一系列操作,缩短周期提高效率,且利用反应热回收降低能耗与维护成本。
■ 我司一体化智能布局
我司电解液有三大优势:一是浓度可定制,硫酸电解液在1.5~2.5mol/L可匹配任意硫酸浓度,进行产品定制,确保平衡价态稳定性;二是卓越热稳定性,在宽温度范围内保持性能稳定,有效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升整体安全性;三是全面优化配方,通过精细调控,实现电解液粘度、密度等参数的平衡,确保电池性能稳定可靠,兼容可再生。
■ 我司电解液产品
近年来,我司一直专注液流电池储能领域,依托技术优势,紧贴市场需求,在电解液的研发与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大规模储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拍卖机制:如何为储能领域带来革新与机遇?
12-12
容量报酬机制(Capacity Remuneration Mechanism,CRM)拍卖是一种市场机制,用于确保电力系统的供应安全,特别是在考虑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容量补偿机制、需求侧响应、市场多元化竞争、政策与行政手段结合”等方式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充裕性,同时促进储能市场的发展。
比利时是首个全面实施新能源CRM机制的国家,自2021年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拍卖。近日,电网运营商Elia公布CRM拍卖结果,450MW电池储能系统(BESS)获得了合同,几乎占据了比利时所有选定的新建设容量。至此,BESS累计获1.1GW合同,约13个新项目将在2028-2029年冬季之前获得容量付款。
其业内专家称,随着比利时的电池市场快速增长,加之免除电网费用和平衡市场高收入等因素,比利时已成为电池投资热点。对于银行及金融机构而言,若获得CRM支持,代表已有保证的收入,降低投资风险,让专案融资更为容易。
「中国的电价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一个概念,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容量补偿电价,意思是对发电企业的装机容量或者可用容量进行直接补偿,在该机制下,由政府或监管机构根据负荷预测对用户停电损失的评估要求的系统可靠性水平和发电机组的可用性等因素确定容量电价。」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落实两部制电价,对于国家抽水蓄能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国家电网调度中心高工裴哲义老师提到“首先给投资者一个确定的预期,投资是可以通过两部制电价或者容量电价回收的。无论是国有发电企业,还是一些其他的民营资本,对抽水蓄能的热情建设高涨。”
储能同样具有调峰、调频、备用等功能。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两者的一次性投入都比较大。从建设周期看,抽水蓄能建设周期较长,从设计到运行,一般是6到8年左右,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周期较短,一般在一年内可以建成。抽水蓄能电价的出台,对新型储能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电力法要求“同网同质同价”,通俗讲就是提供相同价值的电服务,应该享受同样价值的报酬。”
CRM机制是推动储能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市场机制之一,通过提供经济激励,帮助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实现其价值和收益,同时,可以激励更多的投资进入储能领域,推动储能技术的成本和效率持续下降,进一步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成功入榜!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示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11-27
11月21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示了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榜。国内首台套指国内自主研发、制造且技术、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装备或产品,体现了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
其中,储能领域12个项目入选,涉及到压缩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液流电池、飞轮储能、新型储能智慧集控平台等。我司“基于盐酸基电解液的500k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成功入选。
扫码查看“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填补空白!我国有了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11-12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该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能源局丨提升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
11-05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提升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新能源装机占比快速提升,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智能电网等新型并网主体广泛涌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管理相关规范标准较为分散,个别新型并网主体尚未纳入统一调度,导致涉网安全管理出现部分真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强化现有安全管理规范标准的刚性执行,就有关事项做了通知。
通知指出,要科学界定涉网安全管理范围。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应当会同地方电力管理部门,综合考虑系统安全需要、技术经济性及并网主体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根据新能源和新型主体并网的类型、容量规模、接入电压等级、系统运行特性等,科学界定辖区内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管理范围,把必须管住的管到位。对于已纳入涉网安全管理范围但暂不满足涉网管理要求的存量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应会同地方电力管理部门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并稳妥推进。
推动并网主体友好并网。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的业主(单位)要对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GB 38755-2019)、《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导则》(GB/T 40594-2021)以及风电、光伏、储能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等规定要求,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建设,保证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通信设备等二次系统配置符合要求,避免“带病入网”。其中,远端汇集(大基地等)的集中式新能源应具备快速调压、抑制宽频振荡等支撑能力,必要时配置调相机等装置,防止大规模脱网。
加强接入电网安全风险评估。电网企业要深入研究分析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安全风险,配合做好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工作,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安全接入、高效消纳。地方电力管理部门在开展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