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04-2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1年能源工作,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现予以发布。
附件: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docx
光伏制氢视同储能容量 山东正式下发《关于开展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
04-23
4月8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批示范项目规模约50万千瓦,政策暂定实施5年。
新增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照不低于10%比例配建或租赁储能设施,连续充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共享储能设施,鼓励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优先租赁共享储能设施,租赁容量视同其配建储能容量。鼓励风电、光伏发电制氢,制氢装机运行容量视同配建储能容量。
此外文件还明确了示范项目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的相关条件和补偿标准。
附件: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pdf
关于对《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04-22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引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文件表示,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通过关键节点布局电网侧储能,提升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及大容量直流接入后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在电网末端及偏远地区,建设电网侧储能或风光储电站,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围绕重要负荷用户需求,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储能,提升应急供电保障能力或延缓输变电升级改造需求。同时,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鼓励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 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其他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
在政策机制方面,文件指出,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研究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峰谷电价政策,为用户侧储能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对于配 6 套建设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动态评估其系统价值和技术水平,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备案)、并网时序、系统调度运行安排、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此外,文件还针对完善储能建设运行要求、明确储能备案并网流程、健全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等提出了规范。
原文件如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们组织起草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附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pdf
国家能源局:地面光伏电站即将全面进入竞价时代
04-21
今年风电光伏并网装机规模空间有多大?国家能源局在这份文件中明确了!
今天上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关于征求《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2021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后续逐年提高,到2025年达到16.5%左右。
从整体政策架构来说,这个幅度显然不够,但也足以说明我国新能源战略空间还有较大余地,而新能源更是长远的必然趋势。
根据最新版的文件,个人理解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各省年度开发规模指标自行计算,国家不再统一发
1、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引导机制
国家不再统一发年度指标,而是由各省根据:1)国家给的消纳权重、2)本省用电量,自行计算出保障性规模;超出保障性规模的,为市场化规模。
因此,各省未来的规模指标只有下限,即保障性规模,没有上限(市场化规模不限)。
2、保障性规模省间可以置换
考虑到部分地区缺乏发展可再生能源条件,如北京、上海等直辖市,自身完成每年的消纳权重压力大,可在其他省建设,在北京消纳,规模根据长期协议中的交易电量进行规模换算。
3、并网多元保障机制
保障性规模:由电网企业实行保障性并网,保障性并网规模可省际置换;
市场化规模:需要配套抽水蓄能、储热型光热 发电、火电调峰、电化学储能等,已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的市场化项目“能并尽并”。
区分两个概念:保障性规模VS保障小时数
这两个没有任何关联性,只是恰好名字里都有“保障”。
1、保障性规模
在项目开发阶段,规模指标分配过程中,依据各省消纳权重和发电量计算出来的规模,在并网时享受优先待遇;是每年各省光伏、风电项目发展规模的下限。投资企业需要通过竞争性配置获得。
因此,保障性规模影响的是项目指标分配,即优先消纳权。2、保障小时数
在项目运营阶段,光伏、风电项目所发电量分为“标杆电价”和“市场化电价”,保障小时数以内享受“固定电价”。
因此,保障性小时数影响的是项目的上网电价。
2021年新增并网以存量项目为主,新政主要影响明年项目
2021年的新并网项目主要来源于之前的各类存量项目,包含竞价、平价等。上网电价为2020年的竞价电价,或者是以“本省煤电基准价”并网。
本建设方案现在挂网公示,正式发布肯定要5月份以后;各省再根据该文件出台本省的项目分配细则,再进行竞争性配置,肯定要到下半年才能完成项目指标分配。
因此,按照新规则分配的项目,即以“低于本省煤电基准价的指导价”竞价的项目,大部分将在明年建成。
从平价直接到竞价上网
第四,无论是初稿还是公开稿都提出,保障性并网项目由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性配置统一组织,公开稿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信息。近年,行业刚迈入平价阶段,该政策一出,地面电站将全面跨进竞价时代!
以下为意见稿原文: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对《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04-19
为做好2021年度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持续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研究起草了《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4月19日至4月25日。欢迎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建议,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等形式反馈至我局新能源司。
附件: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docx
中国储能产业呈现规模化高速发展
04-17
我国储能产业呈现规模化高速发展
累计装机规模35.6吉瓦,新能源发电侧储能装机同比增长438%
4月14日,2021年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峰会发布《2021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吉瓦,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涨幅比2019年同期增长6.2个百分点。2020年新增投运项目中,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中的装机规模最大,超过58万千瓦,同比增长438%。
近年来,我国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已投运的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1.79吉瓦,同比增长4.9%;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326.92万千瓦,同比增长91.2%。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0.24万千瓦。
从全球范围看,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吉瓦,同比增长3.4%。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172.5吉瓦,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14.2吉瓦。电化学储能和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规模均首次突破10吉瓦大关。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下半年,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再次刷新单年新增规模纪录,达到4.7吉瓦,超过2019年新增投运规模的1.6倍。当前,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主导地位,三者合计占全球新增投运总规模的86%,并且各自新增投运规模均突破吉瓦大关。
《白皮书》显示,储能产业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2020年,国内与储能相关的投融资金额约在74亿元左右。2020年,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外部政策以及碳中和目标等利好因素多重驱动,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如期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白皮书》分物理储能、熔融盐储热、电化学储能三类,对“十四五”储能技术的发展做出预测。
物理储能“十四五”将迎来加速发展期。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工具,抽水蓄能将迎更快发展;具备大容量、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等优势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未来应用空间巨大;作为高效储能技术代表的飞轮储能开始更多参与到石油钻井、轨道交通、UPS备用电源等领域,在汽车领域也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熔融盐储热示范项目加紧落地。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加速,多种能源高度协同发展的趋势日渐清晰,成本进一步下降且灵活可调的光热发电电源或将在多能互补及综合能源基地项目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电化学储能重启高速增长,将呈规模化发展大势。基于保守场景,化学储能累计规模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基于理想场景,2021年市场累计规模将达661.48万千瓦;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果未来两年能有稳定的赢利模式保驾护航,2024年和2025年将再形成一轮高增长,累计规模分别达到32.7吉瓦和55.9吉瓦。